和谐师生关系从教师“好好说话”开始
张家口市宣化区教师进修学校 霍庆
有一天,一个寺庙里的老和尚在他的房间里修行。两个徒弟要进来问他同样一个问题,就是能不能抽烟。小徒弟进来的时候说:“师傅,念佛的时候,可不可以抽烟?”他的师傅给他一个耳光说:“念佛的时候怎么可以抽烟呢?那是对佛的大不敬。”过了一会儿,大徒弟进来说:“师傅,抽烟的时候,可不可以念佛?”师傅说:“只要心中有佛,当然可以。”
这个故事很有意思,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同样意思的话,表达方式很重要。同样意思的话用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说出来,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俗话说:一句话说得可以让人笑,也可以让人跳。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选择语言及语言表达的方式,就容易对学生造成伤害。所以,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学会“好好说话”。
一、不说明知故问的疑问句,要说明确指示的陈述句
有一个学生在语文课上写数学作业,语文老师质问他“你在做什么作业?”这个性格本来就不温顺的学生不仅不收数学作业,还大声回答:“数学作业。”语文老师更生气了,说:“那你就不要上语文课了,去找数学老师。”学生当场站起来,负气而走。
如果语文老师不用疑问的语句来发问,孩子就没有机会无礼。语文老师完全可以这样说:“现在开始上语文课了,请大家把数学作业收起来,下课后再做。”教师直截了当地提出明确的要求,就可以避免师生之间出现矛盾。
还有的老师习惯用反问的语气和学生说话,“难道你没听见吗?”、“你以为别人的眼睛都瞎了吗?”反问句是把答案隐藏在问题里,而且答案基本是唯一的,肯定的。反问的同时还表达了说话者的情感态度,甚至带有一些不良情绪。反问中隐藏着的情感刺刀,无形中会伤害别人,容易使学生拒绝或反击。
对老师而言,最好的教育方法是使用陈述句,直接要求学生做什么,而不是通过疑问或反问来指责他们做错了什么或埋怨他们没有做到什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说话时,就应该讲究点语法:少用反问句,少提问,多叙述。
二、不说基于问题框架的质问句,要说基于期待的询问句
一位学生上课迟到了,老师问:你为什么迟到?
坐公交车上学的学生这样回答:老师,公共汽车半路坏了。
骑自行车上学的学生这样回答:老师,我的自行车链子掉了。
走路上学的学生这样回答:老师,今天我的闹钟没有响。
……
无论学生如何回答,老师听了都不会满意,总觉得学生是在为自己的问题行为找借口或辩解。因为老师的问话是基于问题框架的,所以这样的问话就给有效沟通和师生和谐关系的构建设下了障碍。
其实,我们可以用基于期待框架的方式来进行沟通:“从脸上的汗可看出你没有说假话,很诚实。明天你还会迟到吗?”“再也不迟到了!”学生一定会这样回答,师生皆大欢喜。
基于期待框架的师生沟通,师生双方都能看到一种美好的期待,沟通自然友好顺畅。
三、不说伤害学生自尊的话,多说表达关心的话
学生迟到,低着头默默地站在教室门口:看看表都几点了,还来上学干嘛,还不如在家养着呢!
学生:老师,公共汽车半路坏了,我是跑着来上学的。
同样的事情,尊重学生的老师看到学生气喘吁吁地走进教室,会问:跑得满头大汗,出了什么事?
学生:半路上公共汽车坏了,没办法,我是跑来的。
老师:为了学习,为了班级荣誉,你能跑着来上学,这种精神非常好。希望你在各方面都能像这样严格要求自己。
同样是对一个迟到的学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老师说出来的话,更多地包含着对学生的关切和爱护。又有谁会对别人真心的关切和鼓励而心生怨怼呢?
有效沟通的前提是,使对方感到被尊重,受到关心。教师从关心学生的角度来说话,说出的话才有可能是温暖的,也是学生愿意听到的,必然不会由此而产生师生矛盾。
四、内心很坚决,但态度一定要温柔
教师应该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来看待和处理问题,说出来的话应当是让学生觉得受到关心的。特别是学生犯错误后,教师不一定非要摆出一副气急败坏、火冒三丈的姿态。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内心很坚决,态度很温柔。
课前三分钟,你去教室巡视,发现张三同学在说话,于是,你走到他面前,很温和地提醒他说,知道我们有课前三分钟不能说话的规定吗?我想你一定是忘记了。如果违反,会有严厉处罚的。老师可不希望你受处罚。这样一提醒,学生多半会改正。如果他积重难返,第二次又犯了,你便可以请他中午到办公室里,帮助他学习班级规则。你可以这样说,上次老师已经提醒你了,看来你的确对这项规定还不太熟悉,老师很愿意帮助你学习这项规定。你看,其他同学都已经去吃饭了。老师也还没有吃饭呢,但是老师觉得帮助你学习这个规则更重要,你能学会吗?
在整个教育对话过程中,老师并没有大喊大叫,始终保持温柔的态度,一点也不像在处罚学生,一直保持一种帮助他的立场,这种态度,学生会容易接受得多。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个需要教师耐心地掌握各种专业态度、专业策略和专业技巧的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只有多掌握一些说话的策略、方法和技巧,才能保证自己嘴下留德。也只有建立在专业理念基础之上的师生关系,才有可能对学生实施真正的有效教育。
![]() |
![]() |
![]() |
![]() |
![]() |